美文示范
孕期吃水果,每天别超400克
c7c7ccmapp
陕西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城市。陕西省检察院会同西安交通大学立足发挥检察机关实务研究优势、聚合高校理论研究合力,于2023年5月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批设立最高检“一带一路”检察研究基地(下称“基地”)。基地按照“一体两翼”的组织架构,开展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司法实践服务等工作。“一体”,即由陕西省检察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组建“一带一路”检察理论和实务研究合作体。“两翼”,即由陕西省检察院牵头,联合西北五省(区)、内蒙古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机关,拓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西北段)区域检察协作机制,组建“一带一路”检察实务研究集合体;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主,西北地区相关高等院校为基点,辐射全国,组建“一带一路”检察理论研究集合体。同时,陕西省检察院和西安市检察院立足区位优势,依托基地分别成立“一带一路”检察服务中心(下称“两中心”,与“基地”合称“一基地两中心”),围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检察服务,为涉外检察理论与实务研究成果转化运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举办高水平研讨会,为检察机关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汇聚检校智慧。基地设立以来,已连续举办两届新时代检察工作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研讨会,邀请陕西省内外高等法学院校专家学者、省市政法机关代表参加会议,参会检察机关从西北五省(区)、内蒙古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机关扩展到厦门、深圳、成都等“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检察机关,交流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陕西省检察院在“一基地两中心”举办涉外民事检察案件听证会,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广泛收集研判涉“一带一路”案例,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引领作用。邀请在陕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外贸企业负责人到基地参观交流,听取意见建议,了解企业在“引进来”“走出去”方面的法律需求,并发挥智库作用开展深入研究。邀请西北政法大学“中国—中亚法律查明与研究中心”入驻“一基地两中心”,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法律查明、风险预警等服务,更好服务保障陕西外向型经济发展,护航企业“出海远航”。
西安市检察院利用陕西优质的法学研究资源,举办全市检察机关“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专题培训班,邀请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围绕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投资争端解决的检察监督、“一带一路”法律问题解读与检察合作等主题作专题辅导;承办西安市政法系统涉外法治工作专题讲座并邀请知名国际法专家授课。围绕涉外案件办理中的疑难问题,定期邀请专家和相关部门开展专题研讨,提升检察官办理涉外案件的能力。吸纳具有外语特长的检察人员参与涉外检察理论研究、涉外检察服务和外事交流活动,讲好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检察故事,努力打造一支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实务的专家型人才队伍。强化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发挥好西安市检察院作为法学院校教学实践基地的作用,为在校研究生参与涉外法治理论研究、了解检察业务实践搭建优质平台,提升法律人才培养质效。
注重在涉外法治交流中加强对示范区及检察工作成效的宣传推介。2024年3月,基地邀请来自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吉尔吉斯斯坦国际大学等外国高校的专家到“一基地两中心”参观,并围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合作进行座谈交流。2024年5月,在塔吉克斯坦检察代表团来西安研修期间,西安市检察院邀请代表团到示范区参观交流,并在“一基地两中心”召开中塔检察制度研讨会,围绕两国的检察制度,从组织架构、工作原则、主要职责等方面充分交流,增进了解。2024年9月,西安市检察院检察官与西北政法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法律大学教师一行,就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检察理论研究等问题进行座谈交流,为今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法律比较研究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打下基础。
c7c7ccmapp
中新网圣保罗11月13日电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巴西友好人士。11月12日下午,二十余名向习近平主席去信的历年参与“看中国”活动的巴西师生共聚一堂,对习主席回信展开热议。同时,中巴双方在圣保罗大学共同举办“中巴青年故事会”活动,二百余名巴西圣保罗大学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就深化中巴人文交流展开热烈讨论。圣保罗大学校长卡洛斯·卡洛蒂(Carlos Gilberto Carlotti Jr),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圣保罗大学中国中心主任里卡多·特林达德(Ricardo Trindade),圣保罗大学教授、“看中国”指导老师塞西莉亚·梅洛(Cecília Mello),中国新闻社负责人,“看中国”主办方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以及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外推广局、中国驻圣保罗总领馆等机构相关负责人等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
2024年是中巴建交50周年,恰逢G20峰会将于11月18日至19日在巴西举行,巴西圣保罗大学的21名“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参与师生知悉习近平主席将出席G20峰会并对巴西展开国事访问,集体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了对习近平主席即将访问巴西的热烈期待。信中提到,每一位参与看中国的学生,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深刻的文化体验,见证了中国的发展,结交了要好的中国朋友,并通过短片传播了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他们认为,习近平主席访问巴西是巴中两个伟大的国家的又一次伟大的握手,一定会给世界再次带来伟大的影响。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包括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看中国”参与师生在内的巴西友好人士,指出,“很高兴看到中巴两国友好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建交50年来,中巴两国携手同行c7c7ccmapp,休戚与共,成为了跨越山海的好朋友。中方愿同巴方不断丰富两国友好的时代内涵,使中巴关系成为发展中大国团结协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典范,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欢迎巴西朋友多来中国走走看看c7c7ccmapp,亲身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希望两国各界人士为推动中巴关系不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使中巴友好像长江和亚马孙河一样奔腾不息。”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4届。巴西青年自2016年开始,连续九年在中国新疆、广西、福建、重庆、湖北、广东、山东、内蒙古、上海、辽宁、安徽等11个省份参与“看中国”项目,同时参与了“回看中国”“融媒体看中国”“路 外国青年看中国大电影”“海外远程看中国”等各类形式的“看中国”项目,累计创作36部短片,圣保罗大学还特别成立了“看中国”校友会。目前,“看中国”项目已成为巴西圣保罗大学影视专业与中国影视交流的重要品牌,每年吸引大量优秀的巴西青年影视人才报名参与。
圣保罗大学校长卡洛斯·卡洛蒂教授(Carlos Carlotti)在活动致辞中表示,中国和巴西有许多共同之处,在经济、农业、绿色能源、文化、电影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合作潜力。他感谢了“看中国”为中巴青年交流做出的贡献,并表示圣保罗大学将成立中国中心,期待未来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感谢圣保罗大学对“看中国”项目的多年支持。习近平主席给巴西各界友好人士回信c7c7ccmapp,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推动中巴两国文化交流的意义和责任,也激励着我们在促进文化沟通、增进中巴友谊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北京师范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文化国际传播,着力讲好中国故事,希望圣保罗大学的同学们能够通过北师大“看中国”项目,更多地走进中国,了解中国,拿起相机,记录中国。巴西圣保罗大学中国中心主任里卡多·特林达德教授(Ricardo Trindade)在致辞中指出,在巴西与中国建交50周年、圣保罗大学成立80周年之际,成立圣保罗大学中国中心意义重大,期待未来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组织机构深入合作,进一步拉近中巴之间的距离。“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创始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资深教授也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祝贺活动成功举办。她表示过去8年中,已有27位圣保罗大学的学生通过“看中国”项目深入中国不同地区,用镜头讲述中国故事,不仅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更增进了两国青年的理解与友谊。期待不久的将来c7c7ccmapp,圣保罗大学中国中心的成立将为中巴文化交流架设更坚固的桥梁。“看中国”指导老师,亦是本次去信的发起者塞西莉亚·梅洛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非常高兴和荣幸地获悉习主席已对信件进行回复c7c7ccmapp,在“看中国”项目的旅程中,他们不仅被中国令人惊叹的风景所吸引,也被中国人民的热情、坚韧和力量所深深感动,祝愿巴中友谊万古长青。
圣保罗大学校长卡洛斯·卡洛蒂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教授签署合作备忘录,两校将进一步深化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互动,为中巴青年提供更多互学互鉴的机会。由中新社打造的数字成果“光影故事会·看中国”云展厅也在活动中正式启动,作为全新的数字化展映平台,云展厅将使全球观众更方便地欣赏到“看中国”项目多年来创作的优秀作品。
巴西青年导演佩德罗·尼希(Pedro Nishi)介绍了时隔8年两次来到新疆,亲身见证新疆的巨大发展变迁,并与拍摄对象锡伯族女孩牡丹一家建立深厚情谊的经历。他认为“看中国”项目对他的创作生涯产生深远影响,帮助他拓宽了视野,深化了对文化交流的理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教授代表主办方介绍了“看中国”作为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和跨国影视教育实践,一大批外国青年导演从中脱颖而出,而尼希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介绍了尼希的作品《春不迟,重逢自有时(Spring at Mudan’s Hourse)》如何围绕“八年重逢”展开策划,讲述了尼希与牡丹跨越八年的感人重逢,并提到尼希在巴西版快手【Kwai】APP开设账号,发布的所有视频总播放量达到1200万次,互动数量高达98万次。北京师范大学刘江凯教授作为2024年“看中国·新疆行”的带队教师,认为尼希的片子充满了“时间的美学”与“反差的力量”——中巴距离很遥远,8年时间很漫长,重逢时刻却很短暂。尼希和牡丹从陌生人成为家人,牡丹从8岁长到16岁,让这部片子产生了距离越远越思念,时间越长越牵挂,相聚越短越重情的艺术效果。而“看中国”项目最好的成果是,所有参与项目的人们,最后都有一部分永远地留在了彼此心中。
《永恒(Everlasting)》导演伊莎贝尔·贝勒特(Isabel Beitler)与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孙子荀共同登台,分享她们在拍摄时的难忘经历。伊莎贝尔感慨道,孔子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庙音乐仪式的千年传承使孔子的思想得以具象化。通过与中国人的接触与交流,她对孔子的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孙子荀则回忆起作为2019年“看中国·山东行”带队老师,从巴西青年影片中认识的中国。她认为《永恒》不仅呈现了庄严古老的孔府礼乐,更将其与周围人们松弛快乐的生活进行对比,呈现出活着的孔子精神——谦和,友爱,善良,在每个普通中国人的心中。她还将五年前从巴西青年手中收到的珍贵礼物,一面巴西国旗带到了现场。
《翰墨人生(Ink of the Mongolian)》的导演阿琳娜(Aline Rabelo)与“看中国”项目统筹杨卓凡副教授一同上台对谈。2019年,艾琳怀着对绘画的热爱,远赴中国鄂尔多斯,记录蒙古族书法家包金山老师的生活。这次旅程不仅是她的首次出国旅行,也是她第一次亲临广袤草原。回国后,艾琳在孔子学院积极学习汉语,为她的中国文化体验续写新篇章。2019年12月,杨卓凡副教授访问巴西时,艾琳作为“看中国”校友会的代表与她会面,展示了她在田字格上书写的汉字,用汉字写下真挚的祝福——“时间就像海洋,期待我们再次相聚”。杨卓凡老师表示,很高兴跨越时间之海,五年后来到巴西和老朋友们相聚。在活动现场,杨卓凡老师将书法作品“笔歌墨舞”作为礼物送给艾琳,祝福中巴青年在世界文明对话的舞台上共歌共舞。
“中巴青年对话”中,与会学者深入探讨了中巴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指出“看中国”证明了中巴青年可以互敬互学,你来我往,充满善意和真诚,只有充分展开各种类型的中外人文交流,才能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互相理解。此外,应解决好中外青年交流中青年的无限创造力与有限发展机会之间的矛盾,解决好跨文化交流障碍与有效协调沟通之间的矛盾。对话专家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圣保罗大学教授塞西莉亚·梅洛(Cecília Mello)、巴西纪录片导演米莱娜·德·穆拉·巴巴(Milena de Moura Barba)、圣保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束长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江凯等。